喻老师(行业内大多这样尊称喻镇荣先生)创办的《陶瓷资讯》15周年了,我与喻老师相识已经超过15年了。喻老师与我年龄相近(准确讲长我一岁),我们都是新社会出生红旗下长大,50年代后期出生:长身体时三年“饥荒”;长知识时(中小学)“文化大革命”;该读大学的年纪,大学停办、上山下乡;该结婚生子的年纪,晚婚晚育……
1995年我从高校跨出一只脚,来到佛山陶企兼职,一直到2005年。这十年中时不时有机会听说、接触喻老师,但几乎没有正面打交道,只知道他是景德镇人,对《三国演义》特别有研究,写了很多关于《三国演义》、三国人物、三国故事的文章。2005年我开始出任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,彼此有机会正面接触,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一些实质性交往。
15年前喻老师开始创办《陶瓷资讯》前后,当时我敬佩(50岁之后开始创办媒体)之余,更多地是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辛苦地去做陶瓷行业媒体,在这个领域里已经有很多的各种媒体了,何况他自己也有做瓷砖经销商。50岁出头的媒体资深人士,轮到自己去执掌一个从头开始的行业媒体,又是一个怎么样的“玩法”呢?这个时候我更多是在一边静静地观察着喻老师,以协会工作者的身份关注着《陶瓷资讯》与喻老师的发展。
2008年新年伊始,我应承开始在《陶城报》与搜狐焦点家居开设【尹博士专栏】,每周一篇。一个理工男开始学习与文为伍,虽有困难,直面挑战也是一种体验。自然与喻老师这样的“文人墨客”、资深媒体人接触逐渐增多,也得到了他撰写的数本书。内心对喻老师的勤奋努力佩服欣赏有加,特别对于一个陶瓷工人(年轻时在江西景陶厂工作过)出身的文人,依靠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而有所成就,心悦诚服。看看自己的博士学历,似乎仅是金玉其表,但时常也会为自己解脱,认为他是文科毕业,我是理工男,写作他是专业的,我是业余的,业余的不与专业的PK,但是内心实在还是充满了羡慕与敬佩。
也是2008年,我们一齐出差去了鄂尔多斯,在一起不免聊到我开始写专栏,聊到了我每篇专栏100元的稿费,他说如果是《陶瓷资讯》至少可以开出2-3倍之上的稿费,让我感受到了喻老师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对我这个理工男“爬格子”的认可与鼓励,我写专栏并没有考虑稿费一事,只是希望达到对方的期望值。虽不知道自己可以坚持写专栏多久?结果就是在喻老师等一班朋友的鼓励鞭策下,坚持了十几年。
有一年(大约2010年前后),喻老师与我同时受景德镇陶瓷大学邀请,到学校给毕业班的学生做个讲座。我讲了我在大学毕业前后读的两本书,《王梓坤的·科学发现纵横谈》与《王通讯· 雷贞孝 祝你成才》,讲到当年影响极大的“人才学”,其中最为关键的——自己设计自己,“人才学”甚至明确地说不要盲目地把自己交给X、交给Y、交给Z,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是谁,也不会对你负任何责任(也许这门学问后来受打压而销声匿迹,就是因为这个“自己设计自己”会无情地削弱X、Y、Z对“自己”的忽悠)。我不知道我的讲座当时是否对陶大毕业生引起某些共鸣。会后,喻老师与我说,他自己也是读这些书成长的,特别提到还有一本《文章与逻辑》。我说正是,现在我们一般也不开设“逻辑学”课程了,好像我们也不需要什么逻辑了。记得当时喻老师问我还有这些书吗?如果有,可以借给他去复印,我一口应承应该有。从景德镇回来后,马上到处去找,早就不见这些书的踪影了。结果我立马上网去搜,很快网购了五六本送给喻老师,后来获悉他自己也去买了更多本送给朋友。数年之后喻老师还专程去深圳等地拜访雷贞孝、王梓坤等学者。
2012年我开始将撰写了三年多的170多篇专栏集合成册编辑出版《人间瓷话》,喻老师专程为我写了一篇题为“为人随和 为文尖刻”的评论,我当时大概看了一下,不喜欢“尖刻”两字,认为“尖锐”更正气,有点想请他换上这两个字,又怕遭拒绝(因为我自己一般是不愿意接受这样要求的),结果没有将文章收入书中。事后与家人聊起这篇文章,受到严厉批评,家人训斥我如此深刻的文章自己都没有好好去理解。待我仔细认真阅读之后,喻老师所说的 “尖”者尖锐也,“刻”者不留情面而严谨有据也。看到自己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还有点小心眼,简单把“刻”理解为“刻薄”,后悔不已。后来我把这篇非常好的评论收入了“尹虹陶瓷频道”的【陶侃博士】与【《人间瓷话》评论】两个系列之中。今年正在编辑《人间瓷话(续)》,将一字不动地收入其中,也借此文感谢喻老师的高度评价与深入剖析,感谢“专业的”对“业余的”的鼓励。
十五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,《陶瓷资讯》已经发展壮大,集“陶瓷资讯、厨卫资讯、陶卫网”三位一体,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行业媒体,也是我个人最为关注的行业媒体之一。特别感谢《陶瓷资讯》为公众号“陶业要闻摘要”(我任主编)提供大量资讯信息。
2022年4月19日
(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、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、《陶业要闻摘要》主编 尹虹博士 )